发布日期:2025-07-06 20:31 点击次数:196
延安,是中国革命的摇篮。延安的“大女儿”任远志,虽然并非出生于这片红色圣地,也不是完全在这面革命旗帜的庇护下长大的,但她短暂而深刻的延安岁月,却在她的人生画卷上刻下了平凡、朴实且坚韧的印记。甚至连毛泽东、周恩来这些革命领袖见到她时,都亲切地称呼她为“大女儿”。
1931年3月5日,按照中央的指示,任弼时与王稼祥、顾作霖组成的中央代表团离开上海,启程前往江西中央苏区。任务紧迫,路途险峻,任弼时只得将怀孕临产的妻子陈琮英独自留在上海,他嘱咐道:“无论孩子是男是女,名字就叫远志吧,这名字代表着他(她)未来有远大的志向!” 一周之后,一个小女孩诞生了,“任远志”这个名字自然地成为了她的身份象征。
任远志降生不到三个月,由于叛徒的出卖,母亲陈琮英被国民党逮捕,小远志成了监狱中最年幼的“囚徒”。在狱中,陈琮英乔装成普通农村妇女,审讯时,她紧紧抓住小远志的腿和臀部,孩子哭闹声震天动地,令敌人束手无策,只能宣布“退堂”。随后,母女俩被党组织成功营救。舅妈赵一曼感慨地说:“我的外甥女真是了不起!年纪这么小就参与革命,还敢在公堂上大闹,和敌人斗争!” 那段恶劣的狱中生活,虽未能在任远志幼小的脑海留下清晰记忆,但随后迎来的苦难与欢乐,成为她人生色彩斑斓的底色。
展开剩余87%任远志稍大些时,母亲陈琮英前往中央苏区与父亲携手并肩战斗,一岁多的任远志则被送回湖南老家,由曾哺育过革命儿子的慈祥奶奶照料。这位老人不顾年迈辛劳,毅然承担起抚养孙女的责任。为了给孙女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,奶奶不惜借债供她上学。后来,妹妹任远征也被母亲送回老家。奶奶去世后,姐妹俩依靠邻村的王婆婆相伴生活,日子过得异常清贫。
1946年春天,正是江南大地春意盎然、百花盛开的季节。春天的气息带来了令人振奋的消息:一天深夜,党组织派人来接远志姐妹俩,带她们前往延安与父母团聚。15岁的任远志满怀激动,毕竟她长这么大,却从未真正见过父亲,母亲的面容也变得模糊不清。心中早已盼望着与父母重逢,这消息怎能不让她兴奋?
1946年7月11日,盼望已久的日子终于到来。任远志第一次远行,第一次坐飞机,第一次回到自己心心念念的家。飞机缓缓降落在延安机场,她一走出机舱,凭着别人告诉她母亲的特征,便认出了那位又矮又瘦的妈妈。她飞奔过去,妈妈紧紧拥抱着她,温柔地呼唤着:“大女儿!大女儿!”然而,任远志并未看到人们口中长得像爸爸的身影,原来父亲因去迎接从新疆监狱释放的同志而未能前来接她。进了延安城,当她们来到新市场时,一辆吉普车停在对面,车上下来一位男子,任远志心中暗自猜测:“这该是爸爸吧。”果然,妈妈忙叫她喊“爸爸”,这久违的称呼在她口中却怎么也说不出来,既激动又羞涩,心中涌动着幸福的暖流。
兴奋的爸爸没多理会这些细节,扶她上了吉普车。车上,任远志坐在父母中间,心潮澎湃,满怀喜悦。她憋了半天,依照湖南乡下的习惯,试着叫了一声“爷!”谁知,旁边的爸爸没回应,反而后排一位不认识的伯伯答了声“哎!”任远志下意识回头,不满地瞪了他一眼。“大女儿,你不知道,北方人对父亲和祖父的称呼跟南方相反,祖父才叫爷爷。朱总司令在延安,所有孩子都叫他爷爷,所以你叫‘爷’,总司令就答应了。”这时,湖南来的任远志才明白,延安这里“爸爸”不叫“爷”。
晚上,中央领导人在礼堂举行欢迎从新疆归来的同志宴会,任远志也参加了。毛主席看到她,用湖南话亲切地问:“你是哪里来的,谁家的娃娃?”任远志抬头看着这位高大魁梧的男人,不认识便没回答。任弼时走过来介绍说:“大女儿,这是毛主席。”毛主席笑着说:“哦,大女儿,我们还是老乡呢!”从此,延安的叔叔伯伯们都亲切地称任远志为“大女儿”,这亲切的称呼使她迅速消除初到新环境的陌生感。
任远志秉承着延安人的性格,经历了延安的磨炼。来延安后不久,她进入延安中学读书。学校离家近,回家方便,尤其是在与父母分离多年后,她更渴望得到亲情的滋养。但父亲任弼时坚持让她住校,认为这样能锻炼她学会独立。任远志没有多言,习惯了生活的坎坷,她坚决迈入集体生活。
由于来自江南水乡,初到黄土高原的任远志感到极不适应,身体也很快出现了不适。学校通知了家里,任弼时也得知情况,但既未亲自前来,也未派人照顾。任远志食欲不振,同学们用罐头盒煮面糊给她充饥。直到周末她才回家,任弼时见她瘦弱许多,心疼地说:“我以为你吃不了苦呢,没想到是真的病了。”她在家休养了几天,身体好转后又回到学校。习惯了吃苦的她,并不惧怕锻炼,她希望自己能够像父母那样坚强。
1947年,胡宗南大军进攻延安,党中央决定撤离。延安中学也计划将年幼体弱学生转移。任远志年纪虽小,但学校未让她先走,认为任弼时会带她一同撤离。然而,父亲坚持:“还是让她锻炼一下。”于是,任远志背着背包与年长同学一同转移。途中,她不慎右脚趾骨受伤,肿胀一路蔓延到大腿。起初她咬牙坚持前行,后来疼痛难忍,只能靠同学背着。后来遇到中央机关的同志,被送到父亲身边。
苦难是人生的财富,磨炼了人的意志。中央机关搬迁至王家湾后,任远志得以与父亲近距离生活,度过了她生命中最难忘的时光。她见证了父亲的辛勤工作,感受到了革命家的精神风采,也享受到了慈父的无微不至关怀。
王家湾条件简陋,仅一孔窑洞,明暗三间房,毛泽东住一侧,任弼时住另一侧,周恩来和陆定一住中间。任弼时的小屋狭小,向阳的一侧是炕,对面则是装粮食的坑,任远志睡在粮食坑上。父亲再三叮嘱姐妹俩:“住这里千万别大声喧哗,更不能打闹,走路要轻声细步,免得打扰毛伯伯和周伯伯的工作休息。”
父亲的一言一行深深印在任远志心中。她脑海里常浮现父亲在微弱的油灯下伏案工作的身影。此时,任弼时身体状况不佳,高血压、头痛频发。乖巧懂事的任远志心疼父亲,常用小手为他揉捏,帮他缓解疼痛。
父女感情深厚。任弼时虽忙碌,但总不忘关心女儿的成长。闲暇时,他常带她去村外的小河边散步,边走边聊,传授知识、解答生活疑惑。女儿的点滴牵动着父母的心。有一次,任远志在刺骨寒冷的河沟里洗被子,冻得高烧不退。任弼时赶忙端来凉水,拧毛巾敷在她额头,忙完电报文件又更换毛巾。连续几晚如此,他焦虑而心疼,内心的担忧无以言表。
这幕情景深深刻在任远志记忆里。直到八九十年代,她仍感慨道:“闭上眼,我就能看到父亲忙碌的身影。想到当年跌伤脚趾,觉得自己太不懂事,太不小心。”想到父亲,她心中满是愧疚和自责。
高烧时,周恩来也曾抽空守护她,帮她敷凉毛巾。毛主席亦关切询问:“大女儿,好些了吗?还烧吗?水太凉别洗被子了,脏点没关系,过渡时期嘛,等条件好了再讲卫生。”他还吩咐警卫员:“去问问医生,有没有退烧药,给大女儿吃。”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关怀,如涓涓细流滋润任远志心田。她看见各位伯伯们互相关怀,亲如一家,感受到革命家们宽广的胸怀、朴实的作风和无私的精神,努力将这些优秀品质融入自己的生活实践。
撤离王家湾时,任远志向毛泽东辞行,并请求主席为她题词。毛泽东欣然在她小本子上写下“光明在前”四字,1959年这幅题词被她捐赠给军事博物馆。
建国后,任远志参加工作,成为共产党员和军人。1952年,她先后在国家轻工业部任部长秘书,1965年第二次参军(1946年曾在野战医院服役),后来进入军事博物馆工作。她始终以父辈的精神严格要求自己。无论在单位还是家中,她总穿军装,以军人的标准约束自己。她生活俭朴,从未追求华丽衣饰,更未提出超出普通人的生活需求。
任远志的丈夫是一位著名中医,来京求医的外地患者众多。她常先为病人准备些食物,再开始诊治。冬季,见副食店售货员在寒风中卖大白菜,她便悄悄送去热水袋暖手。延安人淳朴厚道的血液,始终流淌在她体内。
1972年,任远志身体出现问题,当时无工作,便养了几只虎皮鹦鹉放阳台,日日细心观察并临摹,绘制鸟儿姿态,积累了百余幅作品,命名为《百鸟图》。随着画技提高,她乐此不疲,兴趣盎然。
1986年起,她进入总政老干部学院和绘画书法函授大学深造,认真阅读相关书籍,不断提升理论水平。她说:“只要肯努力,决心去干,没有干不成的事。” 活到老,学到老,不懈的追求使她生命焕发光彩。除绘画外,她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,贡献余热。日常生活中,她买菜做饭洗衣,照顾孩子,过着平凡而伟大的生活。
2021年1月13日凌晨,任远志在北京安详辞世,享年90岁。延安塑造了她的达观、平实与温和。虽然她未能如父亲所期许般创造惊天动地的伟业,但她始终以平常心踏实工作,慰藉着普通百姓的心灵,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。
发布于:天津市